今年华语剧天花板,没有烂尾 -

来源:人气:953更新:2025-07-13 15:56:07

近年来,台湾电视剧的发展势头愈发显著,但《我们与恶的距离》依旧保持着最高评分纪录,稳居观众口碑的巅峰位置。

六年前的首部作品曾彻底颠覆观众对台剧的固有认知,而今年推出的续作在延续原班创作团队的基础上更被寄予厚望。然而,该剧的推出过程却遭遇多重阻碍,首先是疫情带来的制作困境,其次是主演孟耿如因涉及其丈夫黄子佼的台版「N号房」事件引发的舆论抵制,导致作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恶2》制作方迫于观众压力,对相关情节进行了删减。经历多轮定档与撤档后,该剧最终得以播出。尽管整体口碑尚可,但相较前作仍略逊一筹。

经典作品往往难以避免续集带来的挑战,这部作品是否也未能幸免?让我们一探究竟——《我们与恶的距离2》。

作为《与恶》系列的续作,《与恶2》再次遭遇口碑滑坡。剧情依然以一起无差别杀人案开篇,24岁的男子胡冠骏在超市外实施纵火行为,点燃的摩托车引发连锁反应,最终造成5人死亡、12人受伤的惨剧。面对警方调查时态度强硬,拒不悔改的犯罪者,其行为持续激化社会情绪,引发公众强烈愤慨。

然而,两部作品在内容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区别。首部集中探讨犯罪后的社会反思与重构,而续作则可视为对其的延伸与拓展。它试图解答首部中未明确探讨的疑问:究竟是何种因素塑造了无差别杀人犯?

解析这一现象颇具挑战性,绝非寥寥数语所能阐明。第二部口碑下滑的深层原因,恰恰源于其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剧中围绕纵火案展开的剧情,串联起六个家庭、数十位角色长达二十余年的命运交织。碎片化的叙事节奏与每两集切换一次的时间节点,不仅加剧了剧情的散乱感,更显著提高了观众的理解门槛。

这部体量庞大的十集剧集,让许多观众在第四集才大致理清人物关系的复杂网络。

更进一步,该剧集所触及的议题相较于首部作品,争议性更甚:当一名精神异常者实施了杀人行为,社会应当如何界定其责任与刑罚?

这一议题长期困扰着法律界,社会对此亦缺乏统一认知。其本质源于人类对理性与情感的永恒博弈——当精神疾病引发的极端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究竟应否免除其法律责任?而承受着巨大心理创伤的受害者家属,又该通过何种方式获得应有的慰藉与补偿?

正是由于该议题所蕴含的多重维度与难以界定的边界,使得整部剧作呈现出一种充满挑战性的姿态,卷入了一场缺乏定论的激烈讨论。正因如此,在观完最终集之后,鱼叔反而确信这部剧并未陷入常见的叙事困境。即便故事线看似繁复冗长,其中依然暗藏着犀利的思辨锋芒。贯穿全剧的核心议题,始终直指一个令人不安的命题: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偏离正常轨道,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危害社会的罪行?

这部作品探讨了精神疾病患者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的过程。剧集并未试图为凶手开脱,而是通过极具张力的叙事,揭示了胡冠骏从被社会边缘化的少年成长为施害者的轨迹。这位看似与世无争的青年,自幼便深受自闭症及注意力缺陷障碍困扰,既无法专注绘画创作,也难以理解基础数学概念,社交能力的匮乏更令其与同龄人渐行渐远。由于长期难以管教,他的成长环境被迫发生改变,最终被安置在祖父母家中。

随着年龄增长,该个体再次成为校园矛盾的焦点,表现为学业表现不佳、行为偏差、与教师发生言语冲突以及难以与同龄人建立良好关系等问题,且相关情况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

原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本拥有稳定的经济条件,曾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照顾。从频繁就医、雇佣保姆到不断更换教育机构,他们一度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这名子女。然而,随着病情反复发作、行为失控以及校方和家长的多次投诉,这份无条件的关爱逐渐演变为沉重的责任枷锁。最终,他们选择放弃对孩子的投入,转而将重心转向年幼的弟弟,认定自己遭遇了难以驯服的顽疾。

剧中出现一幕,胡冠骏与同学发生争执后被老师请家长。事实上并非他的过错,他也试图说明情况。然而,由于他过往累积的过错,众人对他的话置若罔闻,所有指责都集中在他身上。父亲则立刻怒斥道:"为什么要制造这些麻烦?"

后来他接连经历了退学、强制隔离以及住院治疗。精神科医生展现出温和的态度,少年法官则流露出耐心,但这些善意的举动在他看来始终暗含着某种界限。他感受到的并非平等的关怀,而是被贴上标签后的集体歧视,这种差异化的对待让他内心充满羞耻感。

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掌握了在表象上扮演合群角色的技巧。刻意维持克制的情绪、得体的举止和对规范的遵循,只为早日脱离医院环境。然而,内心的真实交流始终未能建立,他依旧如同局外人般难以融入这片天地。

成年后,他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疏离,生活依靠零工维持生计。曾试图回归常规生活,邂逅了女友,随后迎来怀孕的消息。仿佛命运的轨迹悄然改变。

现实的重压随之而来。他在超市工作的日子并不安稳,不仅遭遇同事的排挤,更被老板毫无缘由地辞退。突如其来的失业让生活陷入困境,连基本的医药费和房租都无法承担。恰逢女友怀孕,他试图向一直关心自己的医师求助借款,却遭到婉拒。向曾经的上司讨要支援也未能如愿,甚至向父亲求助时,也因家人的冷漠被拒之门外。

因情绪失控,他最终纵火焚烧了老板的摩托车。然而,未曾料到火情迅速失控,导致整个超市陷入火海。更糟糕的是,超市安全通道因机械故障失灵,内部人员无法及时撤离,酿成了人员伤亡的悲剧。遇难者名单中出现了那位曾给予他关怀的少年法官,以及她年幼的子女。

这场悲剧最令人心碎的地方在于,胡冠骏并非被彻底遗弃。他曾多次被不同人试图挽救——但那些试图扶起他的人,既非冰冷的制度,也非庞大的体系,而是少数怀有善意的个体。他们竭尽全力试图支撑他,却终究无法抗衡整个社会的排斥。而胡冠骏本人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其犯罪行为不仅是个人心理防线的崩塌,更暴露了制度性缺陷。令人唏嘘的是,那位在纵火案中不幸罹难的少年法官及其女儿,竟与胡冠骏存在特殊关联——他们正是这位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科医生。当医生失去挚爱亲人后,内心的创伤最终演变为极端情绪,甚至萌生了实施私刑的报复念头。这种情感冲击本属人之常情,却使得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认知困境愈发复杂,对这一社会议题的探讨仍难以得出简单答案。

能否阻止精神病患走上犯罪道路?《与恶2》并未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对照组」的叙事手法,呈现了多元的可能性。剧中那位少年法官之所以在众人对「问题儿童」失去信心时仍坚持介入,源于她自身的经历——当年她也曾被视为问题儿童,面临被父亲抛弃的境地。幸运的是,在母亲持续的陪伴与引导下,她不仅成功摆脱困境,更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少年法官,这一转变成为她施以援手的深层动因。

另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因病情恶化引发家庭冲突,经诊断后接受治疗并逐步好转。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转折点——药物中断、社交隔离政策与集体恐慌情绪的多重作用下,其精神状态骤然失控,导致悲剧发生。在暴力事件中误伤法警后,法院基于精神疾病免责原则判定其无罪,但要求实施监禁看护并持续接受专业治疗。经过系统干预与康复训练,该个体最终实现认知重塑,回归家庭后展现出稳定温和的丈夫与父亲形象。

社会对于此类结局往往存在强烈抵触情绪。每当出现因精神疾病导致杀人犯免罪的案例,都会引发广泛质疑声浪。这种现象实质上冲击着“有罪必罚”的普遍认知,公众容易产生安全感缺失的焦虑,认为司法对受害者家庭存在不公,进而主张应施以死刑或无期徒刑作为惩罚。

但正如前作所传达的核心命题,这部剧通过讲述类似的故事,旨在阐明一个关键观点:精神疾病与犯罪并无必然关联,唯有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危害的防控。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恐慌,往往比病症本身更具伤害性。每当患者出现失控行为,公众最先质问的总是「为何不将他约束在家中?」这种标签化思维、制度性隔绝、社会性排斥以及管理层面的懈怠,反而导致许多家庭因害怕被歧视而隐瞒病情,不敢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由于职业吸引力不足,许多人对从事精神病医生职业望而却步,致使该领域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这种状况,反而为社会埋下更深层的风险隐患。

剧作更深层地展现了另一种命运闭环:患病的父亲因故入狱,使子女被迫置身社会边缘地带,无论身处何地皆遭歧视排斥,为维系生存最终陷入犯罪深渊。

这场悲剧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恶性循环的再创造,更是社会体系的全面崩溃。因此,当我们简单地将「精神病杀人」视为「个人问题」时,实质上是对公共卫生体系、司法制度及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性失职的漠视。

公众对精神问题导致杀人犯免罪的抵触情绪,往往源于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将「精神问题脱罪」等同于「无罪开释」,认为犯罪者只需在法庭上被释放即可。实际上,此类判决通常伴随着严格的司法审查,涉案人员需接受长期的医学评估、心理治疗及社会监管措施,其行为矫正过程可能持续数年。同时,刑事责任的承担并不因精神问题而免除,家属仍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用、丧葬费用及精神抚慰金等。

大量前科人员反复犯罪,再度陷入法律纠纷。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矫正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且相关领域长期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现实中,许多人在面对司法程序的繁复与冗长时,往往选择通过私刑或牢狱之苦来寻求解脱。然而这部剧最终却引发了深思:死刑是否真能实现救赎?当胡冠骏被判处死刑时,不少观众认为这或许是唯一能够慰藉受害者的方式。

剧中角色直言不讳地指出,他始终没有求饶,也未因病痛而表现出痛苦。更有人注意到,他刻意维持着冷酷与玩世不恭的态度,仿佛在等待死刑的到来。对于这位深受疾病折磨的囚徒而言,自毁性倾向从未被真正根除。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死刑对他而言既是解脱亦是终局。这种态度的存在,恰使惩罚的初衷变得毫无意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与恶2》的结局抛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议题——在精神健康领域,我们是否真的具备能力,在患者可能实施危害行为前及时介入并提供有效支持?

现有资源、法律框架及社会机制是否足以防范类似悲剧?在死刑之外,我们能否建立更为系统的公共安全体系?这些问题的解决远比单纯判处一人死刑更为复杂,需要更深入的制度优化与社会协同,其重要性也远超个体案件的处理。

这部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剧作,未能给出治愈方案,也未提供直接答案。但作者认为它并未烂尾,原因在于它实现了许多华语剧作难以企及的突破:勇敢地触及恶的根源,并质疑社会是否具备承担救赎代价的勇气。在这一深刻命题尚未被解答之时,我们与恶的距离依然触目惊心。

完。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读者,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