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悬案》陷舆论迷局:创作与观看的三重“错位” -

来源:人气:970更新:2025-07-13 15:49:03

暑期档首映的全明星电影《酱园弄·悬案》(以下简称《酱园弄》)上映后遭遇口碑与票房双重失利。尽管该片投资逾3亿元,并汇聚章子怡、雷佳音、赵丽颖、杨幂等20余位明星,但最终票房预计不足5亿元,豆瓣开分仅为5.9分,刷新了导演陈可辛的职业生涯最低评分纪录。

《酱园弄·悬案》为何引发如此争议?尽管影片在视听美学与演员表演层面展现出专业水准,但其"导演表达"与"观众期待"之间显然存在脱节。导演试图通过历史语境探讨女性命运,以时代洪流为女性困境提供注解,然而多数观众更期待一个具有戏剧张力的"杀夫"故事。影片采用全明星阵容作为票房保障,却因角色过多、戏份分散被诟病为"为角色加戏",而明星粉丝对表演的争夺也进一步消解了作品本身。拆分上下部的叙事策略本意是提升观影节奏,却因缺乏明确高潮和叙事完整性,被指犹如"大型预告片"。在电影行业上升期,这种"错位"尚可接受,但在日渐严苛的舆论环境中,任何偏差都可能成为致命伤。这折射出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的普遍困境,正如编剧宋方金所言:"电影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其一,观众普遍以审视老电影的姿态讨论新片;其二,集体批评成为常态,无论是否观影皆可义愤填膺;其三,饭圈文化深度渗透评价体系,操控舆论风向;其四,创作者举棋不定,难以把握留住观众的正确方向。"《酱园弄》改编自1945年上海一桩真实杀夫案,当年3月,酱园弄85号二楼的詹周氏被曝光用菜刀将丈夫詹云影杀害并碎尸,尸体被装入皮箱。案件引发的血水滴落在楼下住户脸上,迅速引爆全城关注,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与街头巷尾的议论,将这起震惊上海滩的事件推向舆论高潮。

《酱园弄·悬案》剧照中,詹周氏作为江苏丹阳出身的女性,自幼失去双亲,九岁便来到上海成为丫鬟,二十一岁被主家许配给典当行伙计詹云影。婚后遭遇丈夫沉迷赌博、频繁出轨及家暴行为,为维系生计试图进入香烟厂工作遭阻拦,最终导致家中积蓄耗尽。案发当晚,积压多年的愤懑情绪爆发,她选择用刀具结束丈夫的生命。

公众舆论最初普遍倾向谴责詹周氏,媒体报道将其比作“当代潘金莲”,质疑其是否受奸夫指使才敢行凶。1945年5月,法庭一审判处其死刑,案件看似注定以“恶妇伏法”的结局收场。然而上海女作家苏青在同年6月于杂志发表《为杀夫者辩》,系统梳理其人生遭遇:幼年失怙、被迫婚姻、婚后两个月即遭丈夫背叛、长期受虐、为丈夫处理小三事务、多次自杀未遂等。苏青指出,詹周氏作为旧思想束缚下的女性,因生存困境而走向极端,呼吁重新审视其罪责。关露的《詹周氏与潘金莲》则进一步批判“淫妇可杀”的传统观念,推动社会对案件的关注转向。

恰逢社会格局剧烈变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汪伪政权随之崩塌,案件迎来关键转折。因原判死刑尚未执行,国民政府接管后重新审理此案,在律师与社会人士的持续介入下,詹周氏不断提出上诉。1948年2月,法院最终将刑罚由死刑改为十五年有期徒刑。电影《酱园弄》以此案为线索,呈现女性觉醒的叙事脉络——聚焦一个被压迫女性如何从忍辱负重走向反抗抗争,又在同期女性的声援中寻求正义。

影片不仅讲述个体遭遇,更将时代洪流作为重要叙事维度。1945年的上海处于战争尾声与政权更迭的特殊节点,思想碰撞与社会矛盾交织。詹周氏杀夫与一审判决时,汪伪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势;日本投降后政权覆灭,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种动荡为案件提供了转机——司法真空与政治变革共同作用,使原本注定的死刑判决出现变数。正如导演陈可辛所言,影片核心并非渲染案件的悬疑色彩,而是展现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重塑。詹周氏的生存并非源于无罪,而是因政治局势的骤变获得改判机会,体现了个人悲剧与历史洪流的深刻关联。

为强化时代性,电影塑造了诸多标志性人物形象。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作为日伪警局副局长,象征着末世腐败的权力体系。他对詹周氏的“执念”源于绝对权力者的傲慢心理,无法接受被挑战权威的处境,坚持要让其死亡以维护统治秩序。李现饰演的小湖北张宝福则折射出底层男性的生存困境,通过放贷与撮合姻缘谋生,既在詹周氏身上获取利益,又被上层权力碾压至生死边缘。这些角色共同构建起旧社会权力压迫的全景图——上层阶级将公权力异化为封建父权,肆意践踏底层女性;而民众对权力的容忍与沉默,往往成为弱者悲剧的助推力。

在《酱园弄·悬案》中,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与詹周氏的命运构成强烈对照。这位原是上海滩文化素养出众的舞女,因庇护政治犯而遭入狱。在动荡时代,她以"脑子、奶子、肚子"作为生存筹码——凭借敏锐思维将报纸新闻转化为情报,甚至预测日军败局;以身体为交易对象,与典狱长建立微妙关系;最后用生育作为求生手段。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她预判政权更迭可能引发的清算,试图通过假怀孕换取缓刑机会。其悲剧性在于,即便深谙男权规则、将女性特质转化为资源,仍难逃时代洪流的吞噬,因为那个混乱的末日,本身就是"翻云覆雨手"。詹周氏因时局动荡幸存,而王许梅却在同样动荡中被仓促处决,这揭示出女性命运虽共享历史压迫的根源,却常由偶然因素决定生死。

沈佳妮客串的报社主编吴玲,同样因"偶然"获得生机。作为追求真相的知识分子,她因揭露汪伪政权腐败而入狱,却遭遇副主编张言的暗中背叛。张言试图用五根金条收买薛至武,企图在狱中杀人灭口。薛至武的放行并非出于对吴玲的敬重,而是基于谈判条件:五根金条换取性命,十根金条才是杀戮许可。吴玲的生死,最终取决于掌权者当下的决策。

詹周氏杀夫行为及后续不认罪,展现了女性在极端压迫下的主体性觉醒。然而当这种觉醒需要借助政权更替的空隙与司法动荡实现,改判的结果不再取决于罪与非罪的基本逻辑,而是权力者的临时决定。这种时代荒诞性的暴露,恰是创作者对乱世最深刻的批判。

影片的时代批判视角与部分观众预期产生"错位"。这种差异并非源于创作失败或观众误解,而是源于关注维度的不同。遗憾的是,一些批评者将这种艺术选择曲解为"蹭女性热点",对电影的指责成为某些讨论的主轴。观众也因此难以真正理解主创意图。

《酱园弄》上映前引发关注的不仅是剧情,更有其全明星演员阵容——章子怡、雷佳音、赵丽颖、杨幂、易烊千玺、王传君、梅婷、大鹏、李现等,堪称影视圈半壁江山。在国产电影市场,"全明星阵容"并非稀见现象,通常被视为大导演、大制作、大明星的组合模式。这种配置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提升票房号召力,观众往往因喜爱某位演员而选择观影,多重人气明星的聚集自然使影片吸引力倍增。

全明星策略同时具备多重效应:既可制造话题热议,助力宣发传播;从创作角度看,优秀演员的化学反应有时能弥补剧本不足。在流媒体冲击与观众审美疲劳交织的当下,制作方仍倾向用星光填补投资风险,而观众也易被熟悉面孔吸引。这种供需惯性使全明星模式在国产大片中占据主流地位。然而该策略也面临争议:明星片酬可能挤压制作成本,过度依赖流量易导致内容失衡,加之观众审美提升,单纯靠明星撑场的影片正逐渐失去市场。因此当前制作方更注重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努力在明星效应与作品质量间寻求平衡。

《酱园弄·悬案》的全明星阵容堪称华语影坛的集大成之作,这种市场导向的选择背后,是陈可辛一贯的创作思维。作为一部高成本制作,他通过引入顶尖明星来制造话题效应,扩大市场影响力。从《甜蜜蜜》到《夺冠》,每部作品都仿佛在打造一场影坛盛宴,而他擅长发掘明星隐藏的特质,令被类型化的面孔焕发新生命。这种电影工业中罕见的能力,使他的全明星配置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包装,成为叙事深度的重要载体。

影片置于1945年上海动荡背景,涵盖警察、记者、狱友、权贵等多元社会阶层。这种复杂的时代图景需要多维度的人物塑造,因此全明星策略具有合理性。尽管首部上映时因戏份分配引发讨论,但演员整体表现未显短板。然而,观众对群像叙事的接受度存在分野,这种争议实质指向了电影创作与市场策略的双重错位——究竟是时代背景需要众多角色支撑,还是明星阵容刻意稀释了核心故事?在当下舆论场中,这种质疑往往带有道德审判的色彩,将电影缺陷归咎于“流量绑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饭圈文化对艺术评价体系的渗透。从宣传期到上映后,粉丝群体围绕角色设定展开激烈争夺,将原本艺术创作的讨论异化为偶像营销。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电影口碑建构,使“明星阵容”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实际上,电影在戛纳放映的150分钟版本已暴露叙事张力失衡的问题,章子怡公开批评戏份被删的处理。片方选择拆分上下两部,既是为完整呈现上海战时社会图景,也暗含对市场风险的预判。

这种策略选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电影完整叙事需要充分的篇幅来展开詹周氏从屈辱到觉醒的转变,以及各阶层人物交织的命运线;另一方面,分部上映可利用首部形成观众期待,为续作预留发展空间。但当下舆论对“断章”式叙事的质疑,实质是对电影完整性与商业诉求的误读。尽管首部未达高潮,仍需承认其已构建出具有探讨价值的社会肌理,而真正的艺术评判应等待下部对时代偶然性的完整呈现。

春节档过后,国产电影市场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多部新片票房表现低迷,舆论场也随之陷入焦虑情绪。在这一阵势中,《酱园弄》的处境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折射出当前电影行业的深层危机,更暴露出影视舆论环境的异化现象。观众对内容“错位”的容忍度持续下降,短视频平台重塑娱乐消费习惯的背景下,传统长视频及电影等业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观影人群逐渐流失;网络空间的戾气让明星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观影评论演变为快餐式攻击,部分观众即便未实际观看作品,也能通过跟风评价"烂片"来彰显自身立场;饭圈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极端化,电影本身的创作价值反而被边缘化。多重因素交织叠加,使观众分流至线上,创作者亦陷入两难境地——过度商业化被贴上庸俗标签,过度艺术化则遭遇晦涩质疑,明星的运用既需考量市场效应,又要预判饭圈可能引发的对抗。这种创作环境的困境,让真正的电影爱好者难以构建深度讨论空间。《酱园弄》被困在这样的舆论迷局中,这并非孤立现象。当国产电影遭遇"群体吐槽成正确"的舆论环境,以及饭圈深度介入评价体系,票房失利成为常态时,整个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唯有创作者静心打磨作品,适度规避明星营销与饭圈风险,同时观众保持理性,通过专业观影后开展建设性讨论,让评价回归作品本身,而非沦为道德评判工具,才能推动影视生态的良性发展。当创作与舆论实现双向成熟,国产电影才能突破桎梏,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