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而已,《以法之名》何以成为“新时代法治剧标杆”?专访总制片人彭诚 -

来源:人气:747更新:2025-07-13 15:55:14

作为首部深入展现“检察侦查”职能的法治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凭借其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被央视誉为“新时代法治剧标杆”。该剧于6月24日首播,恰逢当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宣布设立检察侦查厅,这一时间节点的重合,不仅体现了法治建设与文艺创作的深度互动,更赋予了剧集特殊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作为全国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核心力量,最高检影视中心持续推出《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第二十条》等精品力作,既获得观众广泛好评,也赢得业界高度认可。最高检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担任《以法之名》总制片人之一。剧集播出后,观众普遍反馈“真实感十足”,这一评价背后,是影视中心坚持从真实案例中汲取灵感的创作理念。

彭诚表示,‘你们在司法一线办案,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呈现’,这正是影视中心始终秉持的创作理念。通过近8年的不断探索,中心已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影视质量管控体系。这套体系包含创作前期的顶层指导、全流程的质量把控、与主创团队的专业协作机制,以及深入基层的调研采风工作。彭诚强调,尽管无法简单概括,但正是这些环节确保了剧集的专业水准。

据数据显示,7月6日《以法之名》播放量突破10亿,成为2025年继《大山的女儿》后第二部单日播放量破亿的剧集。彭诚认为,这一成绩不仅是对剧集质量的肯定,更是检察机关与影视创作深度联动的成果体现。近日,《法治周末》记者专访彭诚,深入了解该剧的创作历程与背后的故事。

图为总制片人彭诚(右)在《以法之名》拍摄现场与演员张译交流。受访者供图

在驻组检察顾问全程参与下,制作团队对关键场景进行了细致调整。《法治周末》曾提到,最高检影视中心在《以法之名》幕后投入大量精力。彭诚举例称,主创团队虽擅长公安刑侦题材,但首次接触检察侦查类剧目,因此需要特别专业纠偏。例如,第一集洪亮与王春祥对峙的场景经历多重修改。彭诚发现原版样片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审讯氛围过于贴近公安部门的刑事调查,二是场景布置未能体现检察工作的特殊性。针对王春祥押解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制作团队在编剧建议中明确标注:原本是检务督察案件,因特殊情况由十一部接手。通过调整台词与场景,既保留戏剧冲突,又避免专业性漏洞。

在创作过程中,驻组顾问还特别提醒需注意工作方式的差异性。彭诚强调,检察侦查与公安侦查存在本质区别,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和办案流程必须独立呈现。《法治周末》询问剧中是否涉及真实案例,彭诚透露:剧情参考了近三年的多起真实案件。例如,湖南衡阳检察机关曾查处108起民事案件背后的黑恶势力与保护伞;湖北恩施州原副州长田某徇私枉法案;辽宁本溪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陶某等人涉罪案背后的职务犯罪。

当前剧集热播期间,彭诚收到诸多来自政法系统的正面评价。他特别指出,剧中对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案件的呈现获得检察官群体高度认可。这些长期处于幕后工作的检察人员表示,该剧真实还原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制作团队在每场讯问戏中均融入真实案例,通过专业设计展现检察侦查的独特性。对于未来创作方向,彭诚透露最高检影视中心将重点挖掘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等新领域,虽然暂时不重复检察侦查题材,但法律监督仍是核心主题。目前正筹备下一部法律监督题材的重磅作品。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