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78更新:2025-07-13 15:52:24
近年来,台湾电视剧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我们与恶的距离》依旧保持着难以撼动的高分纪录,堪称华语剧集的评分天花板。
六年前推出的首部作品曾颠覆大众对台剧的认知,而今年由同一制作团队打造的续作也承载着极高的期待。然而该系列却在推出过程中遭遇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新冠疫情的影响,随后主演孟耿如因涉及丈夫黄子佼的台版「N号房」事件而陷入舆论风波。
《与恶2》制作方迫于观众反馈,对部分情节进行了删减调整。经过多次定档与撤档的变动后,最终确定播出时间。尽管整体口碑尚可,但相较前作仍略有差距。
经典作品往往难以避免续集困境,这部也不例外?让我们一探究竟——《我们与恶的距离2》
续作口碑表现不佳,与第一部相似,《与恶2》的故事同样以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为开端。24岁男子胡冠骏在超市外实施纵火行为,引燃一辆摩托车后导致火势失控,最终造成5人死亡、12人受伤的惨剧。涉案人员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毫无悔意的言行激起了社会广泛谴责。
然而,两部作品的内容重心存在显著差异。第一部集中探讨犯罪后的社会自我审视与重建,而第二部则作为对第一部的延伸,试图回应前作留下的未解之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无差别杀人行为的产生?
这一问题的解析颇为复杂,无法简单用几句话概括。导致第二部评分下滑的主要因素正源于此——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络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令剧情呈现诸多挑战。纵火案这一核心事件牵涉六个家庭、数十位角色,其前后绵延二十多年的历史纠葛形成复杂叙事结构。剧中采用碎片化叙事节奏,每两集即切换至不同时间节点,这种频繁的时间跳跃不仅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更显著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门槛。
十集的篇幅使得许多观众在观看至第四集时才初步掌握人物关系。
更进一步而言,剧集所聚焦的议题更具争议性:「当一名精神病人实施了杀人行为,我们又该如何裁定其罪责?」
这一议题不仅长期困扰着法律界,即便在现实社会也尚未形成统一认知。其核心矛盾在于理性审判与人性情感的激烈碰撞——当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杀人行为时,是否应免除其刑事责任?而受害者家属所承受的创伤与哀恸,又该如何寻求正义的补偿?
正是这一议题的复杂性,让其以自我挑战的姿态,陷入一场无解的辩论。正因如此,看完结局后,鱼叔反而确信这部剧并未出现烂尾现象。观众仍能在看似冗长的叙事中,捕捉到犀利的「问题之刃」。其中最核心的剖析工具,直指一个深重的议题:精神病患者如何演变为实施暴力的犯罪者?
该电视剧通过紧凑压抑的叙事手法,揭示了胡冠骏从精神异常到实施犯罪的演变过程。主人公并非与生俱来具有犯罪倾向,其童年时期便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及注意力缺陷障碍,导致认知发展迟缓、社交能力薄弱。在学业上表现为无法专注绘画创作、难以理解数理逻辑,因行为失控被家庭监护者安置至外婆家生活。剧作着重展现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困境,而非对犯罪行为的美化或合理化。
成年之后,他再度陷入校园冲突的漩涡,诸如学业表现不佳、行为举止偏离常规、与师长发生言语争执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矛盾逐步升级。
作为中产家庭的父母,他们曾拥有稳定的经济条件,始终不遗余力地投入在孩子的成长中。无论是带其求医问药、雇佣专业保姆,还是频繁更换学校,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随着病情的反复无常与失控,加之校方与邻里的质疑,这份原本纯粹的关爱逐渐被沉重的责任枷锁取代。最终,他们选择放弃治疗,认为自己养育了一个难以管教的「问题孩童」,转而将所有的关注与资源都转向了年幼的弟弟身上。
剧情中,胡冠骏再次与同学发生争执,最终被老师通知家长。实际上事情本与他无关,他也在尽力解释。然而由于他过往的诸多问题,众人始终不信其言,所有指责都指向他。父亲更是当场斥责,「你为什么要制造这些麻烦?」
继而经历了退学、隔离乃至住院治疗,他始终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阴影。尽管精神科医师的关怀充满温度,少年法庭的审判者也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但在他内心深处,这些善意始终伴随着无形的界限。他所感知到的,不是来自社会的平等支持,而是源自身份认同的沉重烙印,那是一种被系统性区分的耻辱感。
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适应了在公众场合刻意维持正常人的形象。强作镇定、彬彬有礼,熟练运用社交礼仪,只为加速脱离医院的进程。然而这种表里不一的伪装并未带来真正的归属感,内心的疏离感却始终如影随形,他不过是人群中最疏离的旁观者。
成年后,他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疏远,生活依靠临时打工维持。尽管如此,他仍试图回归常规生活,曾与女友相恋并迎来怀孕的消息,仿佛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命运的重锤猝不及防地落下,他在超市工作的日子充满艰辛——不仅遭遇同事的冷眼与排斥,更被老板无故解雇。经济状况陷入极度困境,连购置药品和缴纳房租的费用都难以承担,基本生活需求岌岌可危。恰逢女友身怀六甲,他向素有善心的医生求助借款却遭婉拒,辗转联系前雇主亦无果,最终连寻求父亲援助的请求也被无情驳回。
因一时冲动,他放火烧毁了老板的机车。然而未曾料到,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导致整个超市陷入火海。由于安全门出现故障而无法开启,店内人员被困无法及时逃生,酿成了悲剧。遇难者中包括那位始终关心他的少年法官以及她年幼的孩子。
这场悲剧最令人心碎的并非是他被彻底遗弃,而是曾有无数人试图扶持他——但真正伸出援手的并非制度,而是寥寥数个孤立个体。他们用尽全力托举这位年轻人,却终究无法抗衡整个社会的冷眼与排斥。而胡冠骏本人,也始终在挣扎中保持着尊严与希望。
这起案件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暴露了制度性漏洞。在纵火案中遇难的年轻法官与她的女儿,恰好是胡冠骏的主治医师。失去家人后,医生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甚至萌生了以暴制暴的极端想法。这种情绪反应令人唏嘘,却让「精神障碍者涉罪」的讨论始终笼罩在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
能否防止一个精神异常者演变为罪犯?《与恶2》并未轻易给出明确答案。剧集通过‘对照组’的叙事手法,揭示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位少年法官之所以在众人放弃‘问题儿童’时仍选择陪伴与感化,源于她自身的经历——童年时期也曾被视为异常,濒临被父亲遗弃。然而,在母亲持续不断的陪伴与引导下,她不仅顺利成长,更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少年法官,这一转变成为剧中最具说服力的对照案例。
此外,还有一位因精神疾病而出现家庭暴力行为的个体。在确诊后他坚持治疗并逐步恢复健康。然而疫情期间,由于擅自停药、社会隔离政策以及普遍存在的恐慌情绪共同作用,病情突然恶化导致他在冲突中不幸误杀了一名法警。法庭最终认定其行为属于精神疾病所致,虽判处无罪但要求实施监禁看护并接受强制治疗。经过系统的康复干预,该个体最终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一名性格温和且尽责的家庭成员。
许多人难以接受这种司法结果。现实中,每当此类案件引发舆论关注时,公众普遍认为这削弱了司法公正性与社会安全的关联性。精神疾病导致犯罪者免于刑事处罚的现象,往往触动人们对‘有罪必罚’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引发对司法体系的广泛讨论。部分民众会因受害者家庭的遭遇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认为这种判决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平衡,因此主张应适用更严厉的刑罚,如死刑或终身监禁,以维护法律的威慑力。
与前作传递的核心理念相呼应,这部作品通过叙事揭示: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唯有建立高效的防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与排斥,往往比疾病本身更易引发连锁危机。每当患者失控事件发生,舆论焦点常集中于‘为何允许其外出’等质疑,这种标签化思维与制度性漠视,实质上构成了对患者群体的隐形伤害,导致许多家庭因担忧社会歧视而选择隐瞒病情、回避求助。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潜在人才对从事精神病学工作望而却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这种现象无形中助长了更为严峻的隐患。
剧作还深刻展现了另一种恶性循环:在病患父亲因故入狱后,子女被迫置身社会边缘,无论身处何地皆遭歧视与排斥,最终在生存压力下铤而走险,堕入犯罪深渊。
这场悲剧的背后,暴露出系统性恶果的循环再生,也折射出社会体系的根本性崩溃。当我们简单地将「精神病杀人」归咎于「个人问题」时,实质上是在回避公共卫生体系、司法机制及社会支持网络的深层失责。
公众普遍难以接受杀人犯因精神问题获得豁免,这一现象背后存在深层认知偏差——许多人误以为「精神问题导致无罪判决」等同于「免于刑罚」,甚至认为案件会因此被立即终止。实际上,此类案件往往需经历长达数年的司法评估、强制治疗及社会监护程序,同时加害者家属还需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整个过程既复杂又漫长。
大量前科人员屡次触犯法纪,反映出矫正体系存在制度性缺失与资源投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为逃避繁琐的程序化流程,往往选择以私刑或牢狱之苦作为解脱方式。然而,这部剧最终引发思考:死刑是否真能实现救赎?当胡冠骏被判处死刑时,许多观众认为这或许是对受害者最直接的安慰方式。
剧中角色直言不讳地揭示,他始终没有表现出悔意或痛苦,反而刻意维持着冷血与不羁的态度,仿佛在期待最终的审判。这种态度背后,是长期未能治愈的疾病带来的自我毁灭倾向。对他而言,死刑不仅是终结,更是一种解脱。然而,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渴望,使得惩罚的惩戒意义彻底消解。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与恶2》在结局处抛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诘问——在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犯罪之前,社会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能力与资源,去实现有效的干预与支持?
在面对类似胡冠骏的恶性事件时,我们是否具备完善的资源调配能力、健全的法律框架以及有效的社会预防机制?相较于简单地判处死刑,这一议题显然更具复杂性、挑战性与深远意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安全体系,不仅需要司法层面的制度设计,更涉及社会治理、心理干预、教育资源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其难度与重要性远超个案处置。
这部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剧作,既未带来治愈,也未给出明确答案。然而,鱼叔却认为它并未出现烂尾现象,因为它成功实现了多数华语剧集难以企及的突破:勇敢揭示人性黑暗的源头,并深刻探讨社会是否能够承担救赎所需的代价。而当这一问题尚未被解答之际,我们与恶的距离依然触手可及。
完。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不要忘记点个赞和推荐哦!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