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芭传媒的偶像生意经:艺人解约违约金不断,粉丝打投集资不停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58更新:2025-09-14 16:57:12

近日,知名艺人黄婷婷因与经纪公司丝芭传媒的解约纠纷败诉,被法院判令支付350万元违约金。然而,据调查发现其名下仅有9万元财产,无力偿还债务,因此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丝芭传媒在诉讼中指出,黄婷婷出道十年间公司为其投入近900万元,但质疑其是否将资金用于个人用途,甚至存在提前转移资产行为,引发公众对该公司运营模式的广泛关注。

据凤凰网《风暴眼》统计,过去十年内已有超过20位艺人与丝芭传媒涉及解约诉讼。在已公布的判决中,有11人需承担违约金,总金额逾700万元。此前有爆料称丝芭传媒存在诸多争议性条款,如总选前50名自动续约等,导致粉丝群体对该公司“以解约为手段牟利”的质疑持续发酵。

粉丝群体透露,通过丝芭传媒会员APP可付费与偶像互动,普通聊天费用为几元至几十元,而与偶像握手等亲密接触则需更高金额。公司借此满足粉丝寻求情感联结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消费链条。此外,鼓励粉丝为偶像投票争取站位资源,如双人演出、单曲录制机会,也成为其盈利模式之一。每年总选期间,粉丝集资金额可达数百万元甚至过千万,其中有人为此花费60万元,称其在粉丝圈中属于“小数额”。

丝芭传媒更被曝通过制造偶像CP、引导“卖腐”等话题刺激粉丝消费,导致行业生态趋于混乱。业内调查显示,旗下底层偶像收入普遍较低,无知名度的艺人月收入甚至不足500元,生活缺乏保障。公司还存在拖欠工资、设置不合理扣款规则等问题,即便是获得总选第一成立工作室的艺人,也可能因管理不善而遭遇资源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与艺人发生解约纠纷的经纪公司并非丝芭独有。许多艺人在解约后面临高额赔偿和职业困境,难以重启事业,导致部分人选择退出娱乐圈。虽然行业存在相似之处,但背负巨额违约金的艺人重新崛起仍属罕见,反映出爱豆产业的特殊性与挑战。

外界普遍认为娱乐圈艺人的收入颇为可观,但黄婷婷被强制执行时仅有9万元财产,与丝芭传媒声称的900万元报酬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巨大差异引发广泛质疑:她是否真的收入微薄,抑或存在财产转移的可能?凤凰网《风暴眼》在查阅相关判决书后发现,丝芭传媒坚称已履行合同约定,为黄婷婷提供了近900万元报酬。然而黄婷婷本人表示实际仅收到100多万元,判决书中亦记载"因原告丝芭未予配合,未提供完整财务资料,法院无法委托第三方进行司法审计"。双方说法存在分歧,真相有待进一步厘清。

关于黄婷婷是否实际获得900万元全部报酬,以及该笔资金是否已全额发放至其个人账户的问题,凤凰网《风暴眼》采访了万商天勤(上海)律师事务所的梁葳蕤律师。梁律师指出,具体报酬分配情况需丝芭公司配合及第三方审计方能查证。若黄婷婷名下存在房产,相关财产将依法进入执行程序,但律师强调丝芭可能基于商业机密保护或诉讼策略考量不予配合,此时法院可根据案件需要依职权启动专业鉴定。

针对网络流传的黄婷婷涉嫌提前转移资产的猜测,梁律师向凤凰网《风暴眼》分析称,任何资金流动均需符合交易逻辑,是否存在财产转移需综合判断交易合理性、市场价格及主观意图等要素。他特别提醒,若有人主张黄婷婷存在转移行为,必须提供实质性证据和线索,否则无依据的猜测可能构成对当事人名誉权的侵害。

黄婷婷与丝芭传媒的解约纠纷已持续四年。2019年,因不满公司未公平对待自身且隐瞒关键活动资源及财务信息,黄婷婷首次通过社交平台单方面宣布解除合约。此后丝芭传媒将其起诉至法院,认为已依约履行合同义务。首次诉讼结果为黄婷婷败诉。2021年,黄婷婷再次提出解约请求,但丝芭传媒主张其需赔偿1000万元违约金,理由是公司已为其创造900万元收益。据梁律师解释,双方签订的是演艺合同而非劳动关系合同,该合同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属性,兼具居间、委托、代理的综合性,黄婷婷并不享有单方解除权。针对高额违约金,梁律师指出合法有效的合同中约定较高违约金本身并无不妥,但法院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调整。黄婷婷在诉讼中主张"公司未按合约规划演艺事业",但丝芭传媒提供了大量培养投入的证据,包括培训资源、影视综艺活动安排、商业代言及音乐作品拍摄等。梁律师强调,要判断公司是否履约,需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已履行合同义务。最终法院虽未完全支持丝芭传媒的1000万元索赔,但认定黄婷婷解约理由不成立,判决赔偿350万元。该金额系综合考虑双方证据、合同履行期限、违约时间、丝芭传媒的培养投入、黄婷婷收入水平及新冠疫情对演艺行业的影响等因素后作出的酌定。

根据丝芭传媒官网信息及公开资料,截至最新统计,公司旗下共有约230名签约艺人。然而在娱乐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人数量极少,多数艺人即便想要解除合约也面临高额违约金。据凤凰网《风暴眼》报道,过去十年间,共有20余名艺人与丝芭传媒提起解约诉讼。在已公布的司法判决中,有11名艺人需支付违约金,总额逾700万元人民币,其余案件则多处于撤诉状态或尚未有最终裁决结果。

在娱乐圈的合约纠纷中,仅有少数艺人如陈逸菲通过考取公务员等途径实现转型,从而得以光明正大退出经纪公司且无需支付违约金。相较之下,多数艺人需像黄婷婷一样步入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影响事业发展,最终往往需通过支付高额违约金来解除合约,或面临法院不予受理的困境。何炅曾在综艺节目中揭露行业潜规则,指出经纪公司通常会同时签约百名以上新人,且合约周期长达十年。其策略为:若有一人成功成名,其余签约者视为投资回报;若无人成事,公司则通过持续消耗艺人资源获利。他特别强调,解约金往往成为公司最终的盈利来源,单人解约金额最低可达50万元。近年来,丝芭传媒的合同条款引发诸多争议,例如总选前50名成员自动续约的规定,以及被质疑的"解约牟利"模式。律师梁某在接受凤凰网《风暴眼》采访时表示,艺人未成名时通常处于签约弱势,对合同内容缺乏审核与修改能力,若抱有"先红再说"的侥幸心理盲目签约,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建议艺人及时留存合同证据,在遭遇公司违约时积极维权。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艺人知名度提升,公司往往以培养成果为由要求其承担更高违约成本。此类解约纠纷在业内早已屡见不鲜,即便法院作出公开判决,公众仍难以全面了解艺人与公司间的复杂关系。然而,当事件涉及丝芭传媒时,舆论立场更为复杂,因其公司被曝存在多项争议性运营模式。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女子偶像团体之一,SNH48最初源于与AKB48的合作项目,2012年独立运营后逐步建立独特的艺人培养体系与盈利模式。据长期关注该团体的男粉博子透露,粉丝可通过付费获得与偶像的近距离互动体验,包括握手、陪聊等服务,而公司则通过制造女爱豆间的CP话题刺激粉丝消费。

博子认为SNH48相较于其他爱豆团体,最大的优势在于粉丝能够近距离接触成员,从而形成独特的双向互动体验。然而在初入粉丝圈时,由于长期在海外求学,他未能参与线下演出与活动,只能通过网络视频或粉丝APP与偶像交流。SNH48推出的会员平台口袋48,允许粉丝随时观看内容,但若希望获得更直接的互动,需通过购买虚拟货币"鸡腿"实现。其中,1元可兑换10个鸡腿,而聊天所需数量由偶像自行设定,人气较高的成员通常需要500个左右,部分则仅需数十个。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提问仅限使用一次鸡腿,且字符限制在200以内,若需持续对话则需反复充值。据博子透露,与偶像交流时的满足感令他感到愉悦,尤其是一些刚出道的成员会细致回应每条消息。例如他与昵称"叶子"的偶像曾尝试私密聊天,此类对话需66个鸡腿,而公开聊天室则只需50个。通过这种设计,丝芭传媒成功打造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精准把握了粉丝对陪伴感的需求。此外,对于多数粉丝而言,SNH48的高颜值成员阵容及每周固定公演安排,也是吸引他们持续关注的重要因素。

博子回国后频繁参与线下活动,他表示各类见面会、演唱会及握手会均采用开放式参与模式,例如日常咖啡厅的握手会每张券仅需30元即可进行1分钟互动,而SNH48偶像年度人气总选举的握手会则采用30-40元/张的定价,单次接触时间仅20秒,单人最多可购买12张券。丝芭传媒的收益模式不仅限于这些活动,据博子向凤凰网《风暴眼》透露,公司通过诱导粉丝充值"鸡腿"、支持偶像竞选总选以及售卖投票券等方式获利。其中,推动偶像间CP运营被视作重要策略,既能吸引女同性恋群体消费,又能引发唯粉与CP粉的激烈追捧。每年总选举期间,粉丝为提升偶像排名会提前展开集资行动。尽管部分偶像曾呼吁粉丝支持,但多数高人气偶像的粉丝群体更倾向于自发组织,公司虽未明文支持此类集资,却对结果表示默许。据透露,单届总选举的打投资金可达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但关于这些资金最终去向,粉丝普遍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

在粉丝群体中,丝芭公司对艺人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大争议,常被指出缺乏公平性。其艺人培养体系在管理培训方面表现欠佳,未能提供有效指导,导致歌舞及MC等表演领域缺乏专业师资,艺人多处于自发成长阶段。因此,有观点认为小偶像若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迎合粉丝喜好,而真正通过刻苦训练获得关注的艺人寥寥无几。相反,那些展现卖萌、夸张表演或同性恋情等元素的艺人反而更受市场欢迎。为争取更好的发展资源,粉丝往往选择暂时忽视公司的管理问题,转而通过高额投入支持偶像发展。

在追星期间,博子曾为偶像投入近万元的开支,但其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更频繁的互动,而非单纯作为公司资金支持。他表示,也有粉丝在某次总选中为偶像投入60万元,这在土豪群体中仍属较低水准。然而,最令他无法忍受的是丝芭传媒内部的不良风气,包括过度依赖战队资源、对男性艺人存在偏见等问题。在他看来,这种环境导致许多艺人难以长期留任,因公司缺乏有效支持而选择解约或许并非坏事。

近年来,内娱领域频繁出现艺人解约现象,特别是丝芭传媒的艺人流失率较高。实际上,唐人、黑金、天娱等经纪公司也多次与艺人发生法律纠纷。例如,蒋梦婕为脱离荣信达支付超1000万元解约金,后签约喜天又因解约陷入无作品困境;盛一伦在与乐漾解约后资源断崖式下跌,甚至难以获得电视露面机会,目前处于半退圈状态。从这些案例中可见,艺人解约的普遍原因在于公司未按合同规划职业发展、阻碍个人成长,这与丝芭传媒的艺人诉求高度相似。

国内经纪公司以签约演员为主流模式,艺人通常能通过公司资源与外部合作并行发展。此类公司数量众多,演员在合约到期或解约后转型相对容易,且具备上升通道。但丝芭传媒作为偶像艺人专属经纪公司,其运营模式存在特殊性。艺人需全程参与公演并依赖公司发放的薪资和补贴生存,出道初期几乎完全依赖公司获得工作机会,难以通过外部资源实现经济独立。即便积累一定知名度后,资源改善仍有限,因此前几年大量偶像艺人通过综艺、影视配角或选秀节目寻求曝光。

据网络爆料信息显示,丝芭旗下普通小偶像的月均薪资水平普遍处于较低区间,主要由生活津贴、公演补贴、APP提现额度及外务活动收入等构成。新签约成员通常仅能获得无业绩考核的固定底薪,而参与公演则需根据出勤情况获取相应报酬,缺勤将导致收入扣减。对于APP提现部分,需累计达到特定金额后方可按比例提取,外务活动收入则需与所属公司进行分成。2018年赵嘉敏与丝芭的解约案件最终裁决显示,SNH48正式成员的基础生活补助为3,000元,后续收入增长需依赖个人表现。在赵嘉敏获得总选举第一名后,其基本补助实现十倍增长,达到30,000元。

当艺人连续两年在年度总选中获得首位或通过选秀节目出道后,所属公司才会为其设立个人工作室。截至目前,鞠婧祎、李艺彤、戴萌、许佳琪等已陆续成立个人工作室推进发展。据业内人士透露,鞠婧祎的工作室被指存在运营空壳现象,公司曾承诺的个人演唱会及纪录片尚未兑现,大量员工仍受公司管理,导致运营效率低下。更因过度填充演员导致剧集质量受损,使其错失多个优质发展契机。

即便成名已久的艺人也面临相似困境,基层偶像的生存状况更是艰难。曾有GNZ48成员公开披露自身收入仅有五百多元,与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缺乏商业通告的情况下,偶像们主要依赖剧场演出获得基础薪资。此类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不仅无法与普通上班族相比,甚至难以支撑基本生活开支。更严峻的是,她们通常不享有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医疗费用需自负其责。社交平台曾曝出丝芭旗下艺人因合约压力过大而选择转行,有艺人透露年仅十几岁便签订8年协议,月收入仅5000元,高强度的排练与学习消耗着身体与精神,却始终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明确前景。

丝芭娱乐公司被曝存在多项引发争议的扣费规定,其中包括有小偶像因台上一个飞吻被扣款3000元。据艺人苏杉杉在2020年直播中透露,公司要求艺人迟到一次需扣除1/30工资,她曾因迟到被扣600元。根据这一信息反推,2019年总选排名14的苏杉杉当年总收入约为18000元。

综合来看,小偶像的收入差异显著,从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其经济状况往往与个人知名度紧密相关。尽管部分艺人通过积累一定粉丝基础实现收入突破,但丝芭旗下多数成员仍处于名不见经传的阶段,晋升之路充满挑战。更令人关注的是,日常差旅仅能获得120元的综合补贴(含餐饮与住宿)及20元的餐费补助,而演出所需的服装造型费用需自行承担,部分造型服甚至被数十人轮替使用。在收入有限且开支繁重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成员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

丝芭传媒屡次被曝光存在拖欠艺人薪酬的问题。当艺人寻求与相关负责人沟通以解决问题时,对方往往以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在此情形下,不少艺人选择解除合同的行为也显得合情合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赢下诉讼可获得违约赔偿,而败诉后最多是放任艺人离开,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亏损。但艺人始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旦决定与公司对抗,便需付出高昂代价——不仅失去当前所有演艺机会,更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维权,最终面临金钱损失与事业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我国偶像产业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培养机制,哇唧唧哇、乐华等主营偶像事务的公司同样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导致艺人解约后无论是继续发展偶像事业还是寻求转型,都面临严峻挑战。丝芭传媒的解约案例显示,艺人自起诉起便基本处于停工状态,解约后鲜有人能获得新机会,部分人仅能在社交平台偶尔露面,更多人则被迫退出演艺圈。这些年轻女孩们曾怀揣着最纯粹的舞台梦想,却可能因一份合同而彻底终结。尽管丝芭对素人的筛选标准相对宽松,为众多女孩提供了成为偶像的契机,但选择该平台意味着承担更高的试错成本。怀揣娱乐圈梦想的少女们,往往在未成名时接受公司苛刻的合约条款,这种以青春为赌注的抉择,其失败概率远高于成功可能。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艺人的处境愈发艰难,而丝芭传媒则始终保持着低风险的商业运作模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