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过61个女友的他 在妻子走后决定风流到死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55更新:2025-09-06 20:43:44

图片

86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范曾四度婚姻,其妻子比他小50岁,这一特殊组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之同龄的艺术家蔡澜也登上热搜,但并非因美食创作或节目参与,而是围绕生命终局展开的讨论。范曾的年轻妻子与蔡澜的生死议题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如同新婚燕爾的鲜活,后者却涉及人生尽头的坦然。蔡澜在谈及生命安排时展现出超然态度,以"风流至死"的洒脱诠释对生命的从容,这种反差让公众对两位艺术巨匠的人生选择产生深刻思考。

图片

去年春天,蔡澜的夫人方琼文在家中意外跌倒。他听到声响后急忙前往查看,却在途中也失足跌伤。送别妻子后,蔡澜并未表现出过度悲伤,因为对方已年届84岁,离世前未承受太多痛苦。而他自己则因骨折导致髋关节植入钢钉,行动不再自如,不得不暂时放下所有工作。

图片

两人无子,如今唯有他独自面对人生终章。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了决定——面向大海,挥霍家财,在生命尽头尽情享受。不再留恋旧居的岁月,由身边人协助选定居所,最终目光停留在维多利亚港边的酒店式公寓瑰丽府邸,因其拥有令人心醉的壮丽海景。

图片

蔡澜听后颇为满意,感叹道:"如此绝佳的景色若不细细品味,实在可惜。"他随后将名下多处房产悉数变卖,仅保留一处旧居进行翻新,随后搬入豪华公寓居住。该居所作为香港瑰丽酒店的配套住宅,月租金最低标准为5.7万港币,而他所选的档次远超寻常。

图片

业内称,蔡澜的府邸月租从57000元至1600000元港币不等。即便是基础的Studio房型,也能欣赏到270度的维多利亚港景致。这座居所属于瑰丽酒店集团,而其幕后主人正是珠宝大王周大福创始人郑裕彤的长孙女郑志雯。关于这个传奇家族的故事,我们或许能在下次专题中深入探讨。

蔡澜的财富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艺术收藏品的处置方式。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藏书、字画与古董家具已陆续赠予友人,唯独保留了数十年的普洱茶存货。他每日细品慢饮,这份坚持让茶香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其生活团队堪称豪华配置,包含秘书、助理、医师、护士、管家、司机,以及一对印尼母女佣人,共八人之多。他们不仅精准照料他的起居健康,更陪伴其阅读与谈天,蔡澜曾调侃:“谁叫我一定要这样那样,我肯定会骂他的。”他直言:“活到现在我已经非常之努力了,终于可以没有人管,你还来管我?”如今的他享受着自由,每日自然醒后便品茶、打游戏机,不再受任何束缚。

在美食追求上,蔡澜延续着年轻时的炽热情怀。与其他注重清淡的老年群体不同,他依然放纵享受。曾有段趣事:他吃黄泥螺时因酒浸过重竟醉倒三天,弟弟担心地以为他离世,谁知他醒后哈哈大笑,表示自己活得可能比亲人更久。这种对美食的执着,让他在养老生活中找到了独特的乐趣。

蔡澜的养老方式远不止“奢靡”二字。尽管比他更有财力的名人不少,一掷千金的富豪也难计其数,但谈及生活幸福感,却鲜有人能超越他。从青年时期疯狂追逐事业成功,到如今依然忙碌于节目录制与专栏写作,他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工作与享受的完美平衡。正如他所说:“工作有多卷,生活就有多浪。”

这位美食评论家的传奇始于14岁在《南洋商报》发表首篇影评《疯人院》,以犀利笔触惊艳读者。18岁赴海外学习电影,22岁返回邵氏担任监制,被业界冠以“三级片大王”称号。他全程参与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崛起,日理万机却难掩风流本色。导演李翰祥曾评价他为“学贯中英日,情通海陆空”,形容其与各国女性的浪漫情缘。

36岁离开邵氏后,蔡澜转向艺术创作与美食研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尝试复刻金庸笔下的黄蓉料理“二十四桥明月夜”,用金华火腿制作出令人惊叹的创意菜式。更曾验证《红楼梦》与张爱玲作品中的食谱,直言其烹饪成果难达文学想象。谈到感情经历,他在《十三邀》节目中坦然承认交往过61位女友,平均每年更换一次。

与方琼文的婚姻则展现出另一种境界。蔡澜用“会做,爱吃,不管我”七字概括妻子,而方琼文同样以美食家身份闻名,她对猪颈肉的创意料理能衍生出数十种风味。蔡澜形容她烹饪时仿佛在进行调情:“我越是渴望,她越是不给满足;等我不再抱有期望,惊喜却来了。”这对夫妻维持着罕见的平衡,金庸曾比喻与蔡澜交往如结识令狐冲与段公子,倪匡则形容他像是从魏晋时期穿越而来的特殊人物。

蔡澜的享乐主义倾向,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少年时期亲身经历炮弹袭击,母亲拉着他躲进防空洞时,他匆忙吞下蛋黄险些噎死,从此对蛋黄产生恐惧。这种创伤经历让他一度陷入忧郁,直到遍历世界后,才逐渐领悟不同文化对生死的迥异态度。他曾在美国新奥尔良目睹亡灵节的盛况,乐手们在街头演奏爵士乐庆祝逝者,这种对生命的豁达态度深深影响了他。他说:“每次旅行都是学习如何生,如何死,如何活。”

图片

曾有次蔡澜搭乘航班时遭遇剧烈湍流,飞机频繁颠簸令邻座的澳洲乘客惊恐万分,紧攥舱内扶手不断呼喊“上帝呀救救我!”而蔡澜则神色自若,从容举杯饮酒。待颠簸平息后,澳洲人好奇询问:“老兄,你是不是死过?”蔡澜淡然回应:“我活过。”作为与倪匡、金庸、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的人物,如今只剩他一人在世。当记者问及若三位故人再现,最想对他们说什么时,蔡澜随即爆出粗口:“我丢雷老母!”理由竟是“因为他们走那么快,都没等我一道。”

图片

2004年黄霑离世时,蔡澜以"一笑西去"作挽联;2018年金庸逝世,他写下"一览众生";2022年倪匡去世,蔡澜则题"忆倪匡趣事"。这些挽联展现出独特的豁达态度,既无沉痛哀悼,亦无深沉悲怆。当有人问及是否感到痛苦,蔡澜坦言:痛苦分两种,精神层面的与肉体层面的。前者是思维的产物,只要不去想,痛苦便自动消散。而后者则是真实的生理感受,比如被刀划伤的疼痛,或女友离世的哀伤,但若能以积极心态看待,认为新恋情即将开启,痛苦便会减轻。对于肉体的痛苦,他强调解决方式简单,只需服用止痛药即可——甚至可以像吃花生那样轻松应对。

图片

他对美食与美色始终秉持无拘心态,以享乐主义为人生信条,常言"唯有投降才能真正抵抗诱惑"。步入暮年之际,范曾与蔡澜分别以左、右为路标,殊途同归地迈向享乐的终点,抵达极致自我的终极归宿。

图片

近日,一篇题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作者胡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正面临"三明治一代"的现实困境——父亲刚去世不久且年逾九旬,母亲罹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症已85岁高龄,孩子尚未成年,而他自己正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这位曾被视为中流砥柱的中年人,被迫转入完全不同的生活轨道,每天需付出9小时的持续照护,涵盖煮制软质食物、喂药喂饭、清理排泄物、协助 bathing、擦拭身体、更换尿布、打理衣物床单、随时整理散落物品、往返医院等繁重工作。由于照护对象缺乏时间感知能力,他的生活作息不得不长期颠倒,昼夜交替的规律被彻底打破。

图片

房间内长期存在的排泄物气味,恰似生命本质的隐喻。在子女背负沉重照料责任的同时,被照护者往往承受着更为复杂的精神压力,尤其当个体具备强烈尊严感时,这种困境更会演变为难以言说的煎熬。这种双重负担如同一座无法跨越的高墙,将亲情与自我价值推入矛盾的漩涡。

图片

真正的理想养老方式并无固定模式。在缺乏子女照料的处境下,蔡澜所推崇的养老理念得以实现,是多重客观条件交织作用的成果。这种生活方式展现出值得敬佩的开阔心态,同时也具备难以再现的独特性。恰如我们难以简单评判人生境界的高低,李白式的纵情洒脱与杜甫式的沉郁苦思本就存在本质差异。若让一个习惯忧思的人尝试李白式的挥霍生活,恐怕会陷入精神焦虑的困境;反之亦然,杜甫式的人格若被迫适应李白的生活方式,同样难以维系内心的平和。

图片图片

反对将'剩女'作为标签化表述,这种观念早已引起广泛共鸣。无需纠结于是否认同蔡澜倡导的养老理念,每个人真正的课题应从中年开始提前规划。在健康、经济与心理三个维度上,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方能实现晚年有尊严、无牵挂的生活状态。愿我们都能以从容姿态迎接人生暮年,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参考资料:《蔡澜式养老的至高境界,面朝大海,散尽家财》(来源:外滩TheBund)、《散尽家财,住进瑰丽养老,蔡澜才是元老级酒店控》(来源:外滩设计酒店)、《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来源:凤凰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