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青春期》:遗憾的剧情叙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更新:2025-09-06 17:16:12

英国电视剧《青春期》亦有译作《混沌少年时》,近几日我每晚追看一集,目前已完成三集,仅剩终章待解。外界将其誉为大师之作固然略显过誉,但编导功力不俗,剧情还原度极高,几乎令人难以分辨虚实界限。尤为惊艳的是13岁少年的角色塑造,其面部微表情与情绪流转皆精准细腻,连眼神变化都暗合人物心理,毫无违和之感。

这种拍摄手法究竟如何实现?每一集均采用连续镜头拍摄,即从开场到结束无任何剪辑中断。拍摄过程中,若非连续镜头完成,剧组绝不会停止拍摄。可以想象演员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不仅要对始终在身边游走且频繁靠近的摄影机保持淡然,同时台词必须从始至终精准无误(任何偏差都将导致整个连续镜头失败);此外,少年角色的台词还承载着复杂多变的心理动作,尤其在第三集,多次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的场景。此类表演,即便职业演员需反复拍摄十余次方能完成,而这里却是一位13岁少年——他每个细微的表情都精准到位。这种表现力,显然超越了特吕弗经典作品《四百击》中少年主演的表演难度,后者仅需展现懵懂、冷漠和麻木,而《青春期》中的角色则更深入地诠释了震惊、惶惑、诡辩、顽皮、愤怒等多重情绪。当最后一集落幕时,多少显得意外。这一集全程未展现剧情核心——13岁少年仅以声音出现。他的声音在电话中向父亲坦白了真相,在庭审当天选择认罪——此前他一直拒绝认罪,声称无杀人行为。而这一日,恰逢父亲的生日。父亲演员同时担任编剧,作为剧中角色他表现得基本称职,质朴且无表演痕迹。问题是,为何这一集突然转换了剧情核心的语境,将镜头连续聚焦于犯罪少年的家庭,而剧中真正的主角——那位13岁少年却成了缺席者?这种情境转换使剧集的主题显得模糊,令人感到困惑:为何要以如此冗长的篇幅渲染家庭悲痛?这本是常识,却用煞费苦心的连续镜头大肆展现,是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除犯罪少年外)这一家三口——父母与姐姐——看似随意的生活细节,观众得以突然领悟少年为何会在情绪崩溃后仍保持冷静,甚至在铁证如山下毫无悔意地维持无辜形象。可以说,编导错失了一次深度剖析人性与社会问题的良机,将原本可探讨的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关联的绝佳题材,转化为对摄影技巧和演员自我出演的炫耀。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未能厘清:通过英国真实案件想要揭示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此剧的核心问题。若要说这四集有何亮点,或许只有第三集的连续镜头——心理辅导员与犯罪少年的长篇对话与言语交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