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歌手》的排名,聊聊国内音乐与国际的差距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2更新:2025-09-06 13:10:25

《歌手2024》首轮赛事已落下帷幕,排名结果引发广泛讨论。尽管本人未亲临现场观看直播,但通过查阅排名数据及相关报道,仍有许多观点值得与观众分享。从音乐专业性角度来看,当前国内音乐创作与国际顶尖水准仍存在显著差距,这种落差甚至可以用"山之巅"来形容。5月10日晚,备受瞩目的《歌手2024》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两大平台同步进行现场直播,首发阵容包括那英、海来阿木、二手玫瑰、杨丞琳、汪苏泷,以及来自美国的香缇·莫(Chante Moore)和摩洛哥裔北非女歌手Faouzia。最终首场表演的前三名由香缇·莫(Chante Moore)、Faouzia和那英共同获得。

即便是位列第三的那英,也早已是上世纪末的音乐人。提到她,人们总会联想到与王菲同台献唱的《相约98》。距今已逾26载,难道当代中国乐坛已无更具实力的音乐人?仍需依赖这位资深歌手在舞台上维持影响力?在舞台表现力与现场感染力方面,国内音乐人在此领域尚存明显差距。国际歌手则展现出全方位的压制力,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舞台掌控力,都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而目前排名前二的国际音乐人分别是:美国女歌手、演员兼词曲作家香缇·莫(Chante Moore),以及1998年7月5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拥有加拿大籍与摩洛哥裔双重身份的女歌手、词曲创作者及多乐器演奏者凡希亚·奥伊亚(Faouzia Ouihya)。

作为长期关注欧美音乐市场的观察者,笔者发现当前《歌手2024》节目中提及的两位所谓国际歌手,其艺术造诣和行业地位在海外并不显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位音乐人既未在格莱美这一音乐界权威奖项中获得提名,也未曾斩获任何专业荣誉。尽管被冠以"国际"之名,但其作品与国际顶尖水准仍存在明显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国际范围内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优秀音乐人,也完全有可能在本赛事中展现超越本土选手的实力。因此,这场音乐竞技客观反映出我国在音乐创作与演绎层面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音乐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在探讨音乐表现力时,原创能力堪称衡量歌手专业素养的核心标准。当前国内多数歌手的创作水平尚显薄弱,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对音乐理论的理解深度,更反映在旋律构建与节奏把控的实践中。对比而言,欧美音乐人往往以自主创作作为音乐生涯的根基,他们通过独立完成词曲创作并亲身演绎,将个人情感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因此,当谈及舞台紧张感与表演状态时,国内歌手与国际同行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比赛采用全程直播形式,要求选手在无暂停、无修饰的条件下完成表演,这种模式客观上将淘汰依赖技术手段弥补演唱缺陷的选手。相较于国内常见的"半开麦"或"闭麦"等技巧性处理,国际歌手更倾向于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自然的舞台表现力取胜,她们将舞台视为展现真实艺术素养的场所,这种无需刻意雕琢的表演状态,恰恰凸显了音乐创作与演绎本质的纯粹性。

第三,尽管笔者对现今国内流行音乐的关注度有限,因而对当前优秀的歌手与作品了解不深,但依旧能察觉到朋友们普遍认为老歌更具感染力。此次比赛中邀请50余岁的那英担任压轴嘉宾,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流行歌手群体的式微。更值得反思的是,如今的歌手大多依赖流量与偶像光环获取利益,其演唱实力往往成为次要考量。在粉丝经济主导的市场环境下,音乐创作与演唱技艺的精进已不再是主流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流量数据的追逐,这种趋势正在悄然改变音乐行业的生态。

第四点,显然还有多重因素造就了当前的差距。正视差异、积极追赶是理性之举,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歌手及其粉丝群体对此选择性忽视,沉迷于自我营造的虚假繁荣。这种态度令人扼腕,若持续下去,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昔日张学友等华语歌手仍能撑起行业标杆,甚至引发国际翻唱热潮,而今却难觅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水准还是舞台表现力,尤其在摇滚、说唱等音乐类型中更为显著。令人震惊的是,不久前竟有某位所谓知名歌手对全球百大DJ的马丁出言不逊,笔者难以理解其底气何来——究竟是凭借专业素养还是仅为追逐流量?值得强调的是,文化差异客观存在,汉语与英语在发音特性上的区别确实影响着音乐传播路径,但一味沉溺于自我感动的狂欢,将差距视作理所当然,则是对行业现状的消极态度。

《歌手2024》以直播形式呈现的节目效果令人称赞,期待更多具备实力与胆识的本土音乐人踊跃参与。通过展现专业素养与艺术勇气,不仅能够重振国内音乐的风采,更有望推动流行乐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期待听到更多兼具水准与创新精神的原创作品,为华语乐坛注入新的活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