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悬案》“失焦”启示录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73更新:2025-09-05 17:48:25

由陈可辛执导、云集多位影视明星的电影《酱园弄·悬案》于6月21日正式上映。从立项之初便展现出冲击华语电影佳作的雄心,影片以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杀夫案”为故事蓝本,结合宏大制作阵容与当下的女性主义议题引发关注。然而市场反馈与预期背道而驰,上映首日票房数据便遭遇断崖式下跌,次日票房较首日降幅逾五成,猫眼专业版预测其票房收入将下滑至4.16亿元,豆瓣平台5.8分的评分记录亦成为陈可辛导演生涯中罕见的低分表现。

当璀璨的星光、引人注目的议题与充满悬念的叙事框架交汇于《酱园弄·悬案》这个精心构建的叙事空间时,却暴露出叙事结构的碎片化、主题表达的空洞化以及悬疑逻辑的断裂。本文将深入剖析该作品在叙事、主题与悬疑三条线索上的集中失衡,揭示其宏大叙事蓝图未能实现的深层原因。

影片通过章子怡演绎的杀夫主妇詹周氏、雷佳音诠释的暴戾警长薛至武等角色,构建了一个交织警察、记者、囚犯与市井草根的复杂人物网络。该片旨在以案件为切入点,勾勒1945年上海社会各阶层在动荡时期的生存图景。但当叙事蓝图落实为银幕呈现时,角色群像却演变为叙事失控的困境——尹昉饰演的副主编与薛至武的贿赂杀人事、沈佳妮扮演的主编被放走等支线情节,与核心的杀夫案主线缺乏实质关联,反而造成剧情重心偏移。易烊千玺饰演的算命瞎子宋瞎子本应作为"太岁当头坐"的象征性符号,其谶语可映射时代命运的无常,却在叙事中沦为喧宾夺主的装饰。大牌明星的程式化表演与人物群像的走马灯式登场,使影片的叙事结构支离破碎,精心塑造的酱园弄街景最终沦为象征性布景。

流量明星为影片注入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引发了粉丝间的激烈对抗。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营销策略中,粉丝的控评行为占据了评论区主导地位,导致观众更关注粉丝之间的名誉争夺,而非对剧情的深入探讨。这种现象不仅压缩了普通观众表达观点的空间,更催生了"想发声却不敢发言"的集体沉默,对票房形成隐性影响。影片未能聚焦核心议题,其女性主义主题流于表面——《酱园弄》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通过詹周氏从逆来顺受的主妇到持刀抗争的转变,本应展现个人反抗与时代压迫的深层命题。然而叙事中缺失了詹周氏心理蜕变的关键过程,其杀夫行为的复杂性被刻意回避,法庭上的抗争独白也因此显突兀,沦为意识形态宣传而非真实情感的表达。导演试图以"不要屈服"的震撼台词与富有张力的蒙太奇手法唤起共情,但詹周氏的主体性最终被简化为空洞的符号化表达。

导演在叙事中侧重渲染暴力元素,通过贾云影赌徒身份的失控癫狂与施暴时的狰狞面孔展开刻画,将薛至武警察在审讯室中对詹周氏的暴力逼供场景以极端血腥的方式呈现。影片着重描绘了詹周氏脆弱身体遭受的创伤,却未能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与情感脉络。这种过度依赖暴力画面的表达方式,本应引发观众对民国时期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反而被批评为将女性苦难异化为视觉刺激的消费主义倾向,导致艺术表达与社会批判之间的价值错位。

除主人公外,《酱园弄·悬案》亦尝试构建民国时期女性互助的集体形象,试图呈现一个在时代压迫下相互扶持、共同抗争的女性群体。詹周氏在狱中因王许梅的协助,得以通过女作家西林为其撰写的辩护文章重拾希望,进而勇敢站上法庭为自己辩护。然而,这一本可深化女性团结主题的叙事设计,因王许梅、西林等关键角色的塑造流于表面,未能展现其完整的人物成长轨迹,致使女性间的情感联结缺乏实质性的刻画。历史上的苏青曾以锋利笔触剖析男权结构,发出"使万人流血便是英雄,使一人流血便是犯罪"的呐喊;而影片中却将她简化为女性主义理念的象征性人物,抹去了她游走权贵之间、以长发女郎身份伪装生存的复杂性与智慧。作品对女性议题的探讨始终停留在西林的口号式宣言"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会有无数种可能",未能深入剖析当时社会结构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所谓觉醒也沦为缺乏根基的空洞说教。

影片在悬念设置上存在明显问题。开篇通过"血迹滴落盲人算命者面部"的诡异画面与法医关于"第二件凶器"的断言,构建起悬疑类型所需的初始谜题,宛如精心设计的叙事钩子,有效激发了观众对案件复杂性的关注。然而,这种悬疑氛围在开场约30分钟后便戛然而止。核心案件"詹周氏杀夫分尸"的关键证据链尚未完整,既未明确杀夫动机,也未解释弱女子单独实施分尸的合理性,却在叙事中被粗暴地迅速定罪,使后续调查沦为缺乏目标的机械流程。

探案主线亦出现功能偏差。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本应作为逻辑推演的核心人物,推动悬疑进程。但角色实际行动却偏离侦探职能,面对悬而未决的疑点,主要采取刑讯手段获取信息。这种极端化处理不仅扭曲了侦探角色的类型特征,更使影片彻底脱离悬疑叙事轨道。《酱园弄·悬案》分上下两部的发布策略,本质上预示了悬疑期待的落空。悬疑类型依赖的解谜快感在于通过线索拼接与逻辑推理揭示真相,而本片却将核心谜团如是否存在共谋、社会压迫因素等关键问题,作为商业留白刻意延后至下部。

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上部成为不完整的"半成品",观众前期投注的智力与情感期待无处着陆,最终造成类型特征的迷失。影片在开篇营造的悬疑氛围与中期出现的叙事断裂形成鲜明对比,既未实现类型层面的完整闭环,也未能满足观众对解谜过程的心理期待,本质上构成了对悬疑类型的系统性背离。

《酱园弄·悬案》在群像叙事、女性议题呈现与悬疑元素构建方面均存在明显偏差,最终未能达成预期的叙事深度与情感冲击。尽管如此,影片对民国时期复杂案件的尝试性突破,以及借多线叙事探讨女性意识觉醒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仍展现出创作者对历史题材的敏锐洞察与表达野心。此次未能圆满实现的创作实践,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唯有摒弃多线并进的叙事惰性,回归对人性困境与精神光芒的深度凝视,才能真正实现类型片的突破性表达。这份充满争议的创作实验,其反思价值或许正是其对影视行业最珍贵的馈赠。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